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 , 快速开始

查看: 413|回复: 0

守护“洞庭之心”的“种草”青年

[复制链接]

389

主题

-7

回帖

168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689
发表于 2024-5-6 18: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11日,李杨在大通湖工作站实验室内调配试剂。
  有“洞庭之心”美誉的大通湖,占地12.4万亩,地处洞庭湖腹地,曾经因无序养殖,大通湖水质一度恶化为劣V类。
  经推荐,武汉大学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后文称“梁子湖生态站”)团队为大通湖提供水生植被种植与水质改善的技术指导。2018年1月,大通湖全面启动水生植被种植工程;2019年4月,梁子湖生态站大通湖工作站(后文称“大通湖工作站”)正式成立,为大通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产业发展做科学支撑与技术把关。
  6年来,武汉大学教授于丹带领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相继在大通湖开展科研工作。武汉大学博士后李杨从2018年初来到大通湖后一直驻站工作,每年都有近300天常驻大通湖。目前大通湖工作站有5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常驻,在完成课题实验的同时,李杨和驻站科研人员还定期监测大通湖流域水质、植被和土壤动态,为湖泊下一步治理打好科研基础。
  如今的大通湖从中央深水区向岸线依次构建了“沉水—浮叶—挺水”三级植被带,依靠水生植物的净化,大通湖水质提升到了Ⅳ类,水生植被覆盖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生态系统稳定发展,大通湖重现了“春和景明,一碧万顷”的景象。
  第一次站在大通湖畔,李杨看到的是浑浊的湖水、没有水草的水底、没有候鸟翱翔的湖面。治湖6年间,李杨在大通湖完成了博士课题,并继续在这里做博士后研究。6年来,他深度参与了当地的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见证大通湖从“水下荒漠”向“水下森林”的转变。
  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博士驿站:连接全球智慧,共创博士人才生态圈 ( 浙ICP备2023018861号-3 )平台提供新鲜、免费、开放、共享的科技前沿资讯、博士人才招聘信息和科技成果交流空间。 平台特别声明:线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自网络或会员发布,均已备注来源;本站资讯仅提供信息和存储服务。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user ,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GMT+8, 2025-1-18 18: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