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博士后资助计划促进两岸人才融合发展 !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坚持需求导向、以用为本,不断探索博士后管理创新服务产业发展,努力把福建打造成为人才荟萃的东南高地。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设立博士后工作站139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2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累计招收4600人,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领军人才,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0多亿元。海峡博士后资助计划促进两岸人才融合发展
福建省海峡博士后交流资助计划立足福建对台独特优势,发挥博士后制度和海峡两岸学科产业优势,引进培养一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
定位清晰,提供政策保障。海峡博士后交流资助计划是专门针对海峡两岸博士后设立的资助项目,资助方式分三种:博士后研究人员引进培养资助;两岸博士后人才项目交流资助;优秀台湾博士引荐奖励。项目配备专项资金支持,省财政每年投入960万元专项保障,对引进培养的台湾博士后人员的资助最高达2年共50万元;建立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提供一系列便利措施,协助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为台湾博士后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良好工作条件。
优势互补,引导产业对接。在申请条件设置上,有效引导优秀博士后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战略新兴性产业对接。其中,厦门市以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为载体,深化对台交流合作,两岸的医疗健康产业形成互补效应;泉州市以纺织服饰产业为载体,借助台湾纺织业独特优势,通过合作发展进一步提升该领域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强强联手。
实行两岸联合培养。鼓励台湾高校和科研机构与福建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培养博士后人才。通过这种联合培养的模式,福建省与台湾的博士后科研人员可以更加便捷地开展跨区域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高效推动技术的转移和应用。
搭建平台,促成交流合作。海峡两岸博士后学术交流研讨、海峡两岸博士后人才交流对接是“海峡博士后交流资助计划”的两项重要活动。资助计划实施以来,先后举办“福建省海峡博士人才交流合作对接会”“海峡博士人才学术论坛”达24场,既为两岸博士后提供相互了解和合作的机会,促进了人才引进和交流对接,也为两岸的博士后搭建了展示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的平台,促成了项目合作。
产业园区设站引聚博士后资源提高产才融合覆盖面
园区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由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开发区等园区内多家企业联合申报设立,其设站层次包括园区总站与企业分站。截至2023年9月,全省已有园区类博士后工作站总站11家、博士后工作站分站38家,服务范围覆盖园区,并辐射所在县域,为园区产业集聚、人才集聚提供了良好平台。从园区类博士后工作站总站分布来看,泉州6家,福州2家,厦门、三明、南平各1家。其中,福建泉州在产业园区设站方面起步早,设站多,全省园区类博士后工作站中,泉州市设站数量超过省内其它设区市的总和,占比达54.55%,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特有的灵活高效模式。
统一设站管理。在产业园区设立博士后工作站时,采取统一设站和管理的模式,集中资源,提高效率,使博士后工作站更好地服务于整个园区内的企业。整合社会资源。采用“政府主导、依托企业”的模式,县级人事部门或组织部门直接管理,设置编制,专人负责博士后工作,有效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扩大服务范围。部分园区博士后工作站的成果延伸到全县域,带动县域内相关产业和企业创新发展。科研成果可以解决制约小微企业的难题,通过小创新来帮助小微企业提高生存能力。
山区探索柔性引才促进产学研资源整合和技术转化
面对山区引才留才难等问题,探索柔性引才,通过在沿海发达城市建立研发中心,促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资源整合和技术转化。
转变用人观念。山区站点着眼区位劣势和资源短板,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招才引才观念,采取柔性引才方式。如以远程连线的形式定期组织会议和指导,使博士后科研项目研究不受区位制约,缓解了山区站点引才压力。
建立人才飞地。有条件的工作站在经济实力更好的城市建立研发中心,在人才集聚效应和科技发展水平更高的城市建立据点,吸引到更多人才和前沿科学技术,帮助山区企业及时跟进尖端人才和技术。如福建龙岩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企业500强)将研发中心设在厦门,三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将研发中心设在福州。
统筹产学研资源。建立“企业+高校+政府”联合培养模式,由企业提供实践基地和科研设备,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师资和学术指导,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采用开放共创的合作方式,除了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还有部分企业积极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搭建项目供需平台,将生产经营、项目实施中形成的科研需求,经专家审查,公布在平台网站上,博士后可登录网站揭榜领题。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服务产业发展博士后人才库
优先动员龙头企业建站培育,协同发展,深度融合地方产业,以才引才,打造产业相关的博士后人才库,充分发挥用人主体的作用。
主动摸排,突出抓好建站培育。根据福建省产业发展布局,对重点行业企业的科研能力进行全面摸排,包括对博士后工作的重视程度、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水平、博士后人才培养水准等,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且具备一定科研实力的企业进行建站培育。
协同发展,深度融合地方产业。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紧密围绕各地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与高校、研究机构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依托博士后“两站一基地”布局,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及培养情况与产业发展结构保持较高的匹配度。截至2023年9月,全省在站博士后1262人;2022年招收博士后人员中自然科学领域283人,社会科学领域80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学科分布以工学、理学、医学为主,人数合计占比为79%。
以才引才,着力打造产业人才库。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注重通过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打造产业人才库。既关注博士后的科研能力,又注重博士后的实践经验和产业理解;主动对接高校博士、博士生导师群体,提前和博士生建立联系,建立“博士圈”“科研群”,发挥以博引博,以博带博作用。
招用育留,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前期企业与博士后进行充分沟通交流,了解博士后的研究领域和专长,博士后了解企业的实力和潜力,提高匹配程度。在站期间关注博士后的个体特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激活科研潜力。企业根据博士后个体研究领域和技能,为其提供适合的研究项目和资源;注重提高博士后工作满意度,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部分博士后出站后接受企业继续合作邀请,建立技术顾问等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使博士后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在站期间,对企业和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支撑。(作者:中国组织人事报通讯员 福仁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