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日本学生害怕被AI取代而轻生”的消息登上热搜。
据日媒报道,一名艺术专业的女生在著名景点东寻坊轻生被救。女生坦言,她在中学时期获得了绘画比赛的重磅奖项,而在大学课程中接触到AIGC(AI-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后,她对AI只用10分钟就能生成一副完整的画作深感恐惧。
AIGC的发展让她觉得过往的努力失去了价值,也看不到未来的职业路径,而选择艺术专业又让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学生贷款,沮丧与恐惧之下,她选择了轻生。
虽然女生获救值得庆幸,舆论不禁再度热议起AI和普通人的关系:人工智能似乎应该是为了人类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而存在的,如今却破坏了一位普通大学生的梦想,剥夺了她过往十几年深信的一切。
生成式AI的突飞猛进,使得一向以彰显个人特质著称的内容创意行业、一直以职业技能为傲的专业人士,在这一年都格外恐慌:你的对手已经不再是人,而是一个不知疲惫,不会枯竭的机器,该如何面对?真的没职业前景了吗?
AI来抢饭碗
“我不会为此道歉,我赢了,我没有违反任何规则。”
2022年8月,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艺术比赛上,一幅名为《太空歌剧院》获得了“数字艺术/数字修饰照片”一等奖。提交这幅画的人名为杰森·艾伦,是一家桌游公司老板,但是绘制这幅画的并非是他,而是AI绘画软件Midjourney。
艾伦强调自己在创作者一栏已写明了“via Midjourney”,只是竞赛评委并不知道这是AI软件。他认为,比赛评判标准是要选出“懂得讲故事和有灵魂的作品”,而在他的指导下,评委认可AI做到了这一点。
消息一出,社交媒体上的个人艺术创作者极其愤慨,认为这样的作品完全是作弊,甚至是剽窃。
确实,AIGC在训练时候需要大量的数据“投喂”,生成的内容也是建立在学习、模仿和分析以往作品的基础上。有艺术家宣布不允许AI训练使用个人原创作品,一经发现将起诉侵权。
然而,艺术家们的怒火不能阻挡AIGC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用难以置信的速度触达各个行业,从“人工智障”升级为“天马行空的创作者”。
腾讯的一份关于AIGC的报告写道,“从效果上看,AIGC 在基于自然语言的文本、语音和图片生成领域初步令人满意,特别是知识类中短文、插画等高度风格化的图片创作,创作效果可以与有中级经验的创作者相匹敌。在视频和 3D 等复杂度高的领域处于探索阶段,但成长很快。尽管 AIGC 对极端案例的处理细节把控、成品准确率等方面仍有许多进步空间,但蕴含的潜力令人期待。”
报告认为,“AIGC 为 3D 互联网带来的价值,既包括 3D 模型、场景、角色制作能效的提升,也能像AI作画那样,为创作者激发新的灵感。传统的 3D 制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以 2018年发售的游戏《荒野大镖客 2》为例,为了打造约 60 平方公里的虚拟场景,先后有六百余名美术师历经 8年完成。”
技术进步的速度确实很快,3D内容的创作者也迎来了被暴击。程序化内容生成技术 (PCG,Procedural Content Generation)的引入可能就大为简化3D内容制作的人工量。英伟达此前推出的Magic3D,已经可以根据文本提示生成3D模型,近期研发的Neuralangelo模型更是采用了即时神经绘图(instant neural graphics primitives),利用了自家的 Instant NeRF 技术,不仅可以提供高保真度模型,还可以准确将2D视频转换成3D模型,并展现材质纹理的细微之处。
除了内容行业的地盘,办公室的白领们也感受到了AIGC的冲击。今年3月,高盛发布报告称,随着AI技术的突破,预计全球将有3亿个工作岗位被生成式AI取代,除了行政支持岗位,就连高薪的律师也被列入受影响最大岗位里。而对体力要求较高和户外岗位受影响较小,例如建筑和维修工作。
机械臂取代流水线工人的情况,在白领岗位出现了。
目前,ChatGPT 4.0可以绘画、编程、写论文、创作音乐……诸如原画师、插画师、宣传、文案、主播、真人模特、甚至是程序员,这些在过往十几年被视作“工作时间灵活”“收入高”的内容产出职位都在担心被AIGC抢走饭碗。
如果说人类技能的学习升级是线性的,那么AI的迭代很可能是指数级的。这么强大的生产力工具,在全世界“降本增效”的年代,不可能不引起公司们的注意。
根据美国就业咨询平台统计,今年以来,“使用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被各家公司列为裁员原因。
欧洲就业平台的调查显示,ChatGPT让欧洲26%的软件和科技公司产生了裁员计划,其次则是金融公司,占比为22%。在岗位方面,市场营销和公关首当其冲,近半数公司有意愿使用ChatGPT生成营销文案。
看起来,拥抱AI已经是大势所趋。在全面拥抱AIGC的浪潮中,SaaS电商服务平台Shopify或许是最受关注的公司。
随着隔离政策放开,线下店铺恢复,电商市场在北美回到疫情前的表现,Shopify的业绩增长迅速回落。市场环境的变化让Shopify选择不再去拓展物流运输等重资产投入的业务,而是回归“主线”独立站,降低平台工具使用门槛和时间成本,吸引用户。
高效、敏捷、大量、可复制、低成本的内容,这样的诉求正是AI的强项。按照官方说辞:“Shopify将有幸成为最有可能使用AI帮助其客户的公司之一。”
2022年11月,Shopify就推出了ChatGPT助手,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移动产品推荐和智能客服服务;今年3月,OpenAI宣布开放API, Shopify立刻将ChatGPT集成至应用程序和服务中;6月,推出了基于AI技术的Shopify Magic,利用卖家提供的信息来生成个性化产品描述,提升文案撰写速度;7月,推出名为Sidekick 的助手,依据可用数据,结合商店具体背景,并给予销售策略建议……
拥抱AI的另一面就是减少全职员工数量,降低人力成本。
一季度,Shopify宣布组织架构扁平化改革,把员工分为专家和经理两大类,经理专注于资源规划和策略等,专家则是开发产品。基于这样的评判标准,Shopify认为公司里经理和专家的人数已严重不匹配。
于是Shopify宣布裁员20%,缩减约2000个岗位。公司CEOTobias Lütke直接发帖称,可以利用更少的员工创造更高的收入,并坚持称现在的决策从长远看绝对是有价值的。
来自人类的反抗
但Tobias Lütke这样公开支持AI“抢饭碗”的行为自然引发了舆论的不满,也让这一年被AI挤压工作机会的网友找到了攻击目标。从商务到文案,从程序员到平面设计,Shopify遭遇了电商从业者大范围的抨击。
留下的员工也得公司颇感失望,似乎勤奋工作的结果就是:让AI更快地取代自己,那为何不摆烂呢?
据媒体报道,Shopify员工因为“压力过大而被迫休假”的数量越来越多。
更重要的是,就连独立站卖家都对AIGC替代人工服务持有怀疑态度,抱怨响应不够迅速,AI创造的内容看似专业,实则不匹配需求。
毕竟,北美人工成本昂贵,运用AIGC而不使用人工服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让店家享受的服务“降级”了,但店家所支付的网站订阅维护费并没有显著减少。
舆论压力并没有让Shopify改变决定,还将现有的服务体验不到位归结为“系统性”问题,并表示要继续强化AI来完善现状。但为稳住员工情绪,公司承诺近期不会再有裁员。
对于讲究版权的欧美人来说,Shopify的工具性属性已经为其规避了很多舆论纷争,内容创意类企业从员工到管理层对AIGC都表现得更为谨慎。从实际情况来看,到目前,AI对工作岗位的冲击还没有消费市场萎缩来的大。
事实上,AIGC的应用正遭遇着来自各领域、各维度的“抵抗”。
今年初,有网友用ChatGPT生成了多篇行文风格上能以假乱真的署名假新闻稿件在全网传播,引发了多家主流媒体的强烈不满,当事人甚至要起诉诽谤。
此前,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业公司Gannett宣布在新闻系统中引入AIGC以提高效率。但Gannett强调,AI的使用不会取代记者,而是作为一种工具,AI的运用需要人的监督。
无独有偶,路透社也承认正在工作流程融入AI技术,但一定采取负责任的方式,“保障准确性并培养信任度”。
某种程度上,设计领域甚至试图和AIGC“划清界限”,艺术家毫不客气地把AI作画工具称为“侵犯权利的拼贴工具”。
几乎没有太多争论,美国版权局在解释条文中直接不承认AIGC内容具有完整版权,因为创作者AI不能算是自然人。对于混合了人类创作和不可版权内容的作品,需要进行个案审查,判断作品中的传统创作元素是否由人类所构思,AI作为辅助工具。
美国版权局做出了一起示范性裁定,AIGC漫画《黎明的曙光》文本受到版权保护,由 Midjourney生成的插图不受版权保护。
3月,芝加哥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开发了名为Glaze的工具,让创作者可以用“AI治AI”,给画作打上不易察觉的水印,在训练中误导大模型,避免个人作品被模仿,这一工具立刻受到了内容创作者的追捧。
目前,Getty Images、Shutterstock等知名付费图库纷纷停止接收由 AI模型生成的画作。有国内原画设计从业者表示,现在接到的北美商单,甲方会明确规定不得使用AI作画。
当然,也有公司选择“灵活地”使用AIGC。画师按甲方要求构思,写出画面描述,通过AI大批量生成图片,再从中挑选出最符合的图片,画师照着图片框架临摹修改,形成人工完成的原创作品。
有游戏从业人员表示,在引入AI软件后,公司虽然没有大张旗鼓裁掉资深画师,但已经明文砍掉了创意内容的外包经费,锁定助理和实习生岗位。原先由新入行成员完成的产出步骤全都换成了AI,工作团队规模缩水,正式员工的工作量显著增长。
毕竟,AI不可能替人背上法律风险。
在正规产业中,现阶段AI仍只是提升效率、优化流程的工具。但是对于本就游走于灰色低代,靠剽窃、侵权、违规操作占领市场的人来说,AIGC发挥的作用确实可以不设限地放大化。
但后者,一般也不会为AI服务掏钱。
所以就现阶段而言,AI创业公司一边要提高技术、打磨产品,另一边也要思考商业化模式。毕竟高投入、低产出的生意只能在圈地抢市场的阶段成立,等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剧,没有成熟商业模式或者得不到巨额资金支持企业都会退场。要知道,OpenAI起家是打着非盈利组织的旗号,但当要考虑商业化时,就投靠了微软。
至于缺乏核心技术能力的AI创业公司,很可能会先于打工人被淘汰。2022年被广泛看好的AI独角兽Jasper在7月宣布裁员。Jasper向营销人员的打造了商用聊天机器人产品,还构建起了生态社区。但是,Jasper并没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只是靠创始人的人脉关系搞出来的ChatGPT 3.0“套头产品”。随着ChatGPT迭代到4.0版本,OpenAI走向商用,Jasper被消费者抛弃在所难免。
行业头部推出基础底座及服务产品,中小企业切入垂直领域满足商用专业用户刚需,这是一套经历过检验的可行思路。只是,巨头们投入得起,有多种途径可以变现,而中小AI企业,则需更紧迫考虑在AIGC大潮下,如何打造可行的商业模式,找到成规模的有付费意愿的客户。
成本、法律风险、商业模式、社会伦理……如果AIGC类型企业无法解决以上的问题,那现在的野蛮生长很难维持。尽管很多内容创意人士笑称面对AI浪潮会选择“打不过,就加入”,但AI在短期内能不能彻底“击败”人类,还是个不容忽略的问题。
【文章来源】搜狐新闻;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自网络,已备注来源;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和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user of ASKAI,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focused on technology of CHATGPT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